11/8~11/9 三明市(永安)
告別泰半以煤球炊煮的泰寧,舒服的斜倚窗沿,享受起購自古街的食品,讓幸福洋溢著。主幹道旁的小餐館
坐往市轄的行政中心三明
入洞口,沿着兩邊高山對峙的峽谷前行,越過桃花澗上的鎖洞橋向内延伸,再拾級而上。
哇!武夷、泰寧的一線天,已大為相形失色了!無怪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多所著墨。
這一道似用闊斧劈出的绝壁縫隙,直透崖端;大而逼人,遠而平整,狹長更居全國之冠。

11/10~11/11 龍岩市(新羅區)
行程表上的空白,反帶出了隨性,踩著慢活的腳步,以旅人的閒適,自由捕捉我所愛。
而在朝向目的地的道路上,縱令眺望遠山,猶被車內迴盪不去的菊花台淒美詞曲所牽動。
唉!消逝了的前塵舊夢......
待回神,才發覺,革命老區以及客家人的祖地、聚居地正以親切和善的面貌展臂相迎。
上午,客運經由最好的旅遊公路駛往區內雁石,親睹發育於三億年前古生代的龍崆洞。
溶洞全程三千多米,分上中下三層,有兩條畫廊、八個大廳、十六個支洞。
且洞連著洞,洞套著洞,層層叠叠;而絢麗的石柱、石幔、石花、雲盆比比皆是。
當行舟於洞中暗河,四周闃寂,雙槳蕩起處,河水輕歌時,啊!人間至美,盡在此刻!
公交.人力車.機車並行
全球唯一鐘乳密布的龍傘
完整的鐘乳石石柱
不禁輕哼你搖槳,我掌舵,天氣清,海風和 ......
出洞口,續划船於龍潭湖
11/12~11/13 龍岩市(永定縣) & 漳州市(南靖縣)
南宋時被迫南遷的客家民系,體會出本姓本家人定要聚居始能共度難關,致建造土樓。
材料採用當地的黃土和杉木混合夯築,每10cm厚層佈滿竹板式木條,牆基寬達三米。
大門是以二、三寸厚木板製造,外釘鐵板;一、二層不開窗;有走馬廊連貫各戶。
外圈大都是房間,一層廚房和餐房,二層倉庫,三、四層卧室;內圈兩層,一般為客房。
中間祖堂是樓裡幾百人婚喪喜慶的場所。另有水井、浴室、磨房。
永定土樓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山村建築,而洪坑土樓民俗文化村則是將其濃縮的博物館。
▲迄今發現的最小圓樓。單圈,直徑17米,三層,開16間,有一口水井,住六户人家。
▲興建五年, 外圈4層內圈2層, 二層廊道有運自上海的鑄鐵花格欄杆,大廳門楣上有民初總統黎元洪題字。
▲圈內宮殿式結構的方樓, 樓宇和背後山脊連成一體, 有170多年歷史, 考取進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。
▲距今130多年,耗資如今的兩千萬RMB;府第式,兩座橫屋分高低;我們連住兩宿於林家先祖清四品官的臥房。
▲位于高北村,建于1709年,三圈一中心; 造型奇特,台灣小人國有其模型,郵電部也發行過郵票。
漳州土樓之多全國第一,僅南靖縣就有1300多座。
元末沿海倭寇、海盜為患;明末鄭成功又率軍與清兵打拉鋸戰,故民間建土樓以安生。
其外型多樣,有圓形、正方形、長方形、橢圓形、弧形、八角形、曲尺形、五鳳樓等。
▲位於下坂寮村,高5層,是最大又最古的圓樓;樓址原為沼澤,完工後傾倒又重建,因年代久遠,木柱部分傾斜。
▲坐落田螺坑村, 方形樓建於清, 其餘民後建; 文昌樓(中後)是南靖唯一的橢圓形; 群體佈局巧奪天工, 絕無僅有。
儘管讚嘆一座座土樓的各領風騷,但更迷戀每隔不遠處便有石橋跨越的塔下村。
走在塔下河邊的小路,醉那水聲悅耳,癡那倒影錯落;
漫步樓前屋後鋪就的軟石小徑,又恰似步入遺世獨立的小橋.流水.人家畫境裡。
空幽小山谷,用膳且怡情
華僑事業有成,回鄉鋪路搭橋
張姓客家人的村落
有五十多座方.圓土樓
11/14~11/15 廈門市(大嶝島)
逾半月的馬不停蹄,汽車也繼續一站站滿足了遊子的浪跡天涯。
和廈門再遇,華安.嘉庚.集美.植物園.砲台.普陀寺.鼓浪嶼等幾顆明珠依然在腦海閃爍;
以致這趟,做了遠離塵囂的大嶝環島的另一選擇。在此乘大巴經漳州前往廈門
車過海滄大橋後
住宿與如家合併的莫泰
自梧江車站發車的公交向外望
駛入翔安海底隧道
島上的信仰中心媽祖廟
優質沙土種植紅蘿蔔外銷日本
罩上薄紗的小嶝島
金門回想起古寧頭戰役
此為紫菜第一收,一年可收三次